在大學畢業前夕的最後一堂課,老師說他不上課,
但是他想要分享一個很重要的訊息給我們。

於是,他點開電腦的資料夾,然後打開一個TED 的頻道給我們觀看。

(補充 : TED是-技術(technology)娛樂(entertainment)與設計(design)的縮寫,由Richard Saul Wurman於1984年發起。

受邀的演講者皆是該領域的菁英份子。

TED: Ideas worth spreading


這個演講的主題是:"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"

為以下連結影片

『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』 肯‧羅賓森TED精彩演講

 他指出了現今的教育環境非常狹隘,
"有教無類"方案-本意是要透過此方案讓每個人都受教育。

但是-羅賓森講了一些但書,也是現今教育的最大通病。

這個方案的本意從來不是在於多樣性,而是在於-" 統一"。
於是,學校被要求在有限的範圍內探索學生潛力。
並且只重視數理主科。

現今教育的另外一樣主流文化-
教育不再是「教」與「學」-而是 「 考試 」。
標準化教學的確有其必要性,
但是重點應該是 「輔助 」教學-幫助診斷、給予協助。

而不是淪為重點,追求分數。

整個演講非常精彩可期,講出了許多教育的本質與觀念。
如此中肯點出,肯尼羅賓森爵士 (Sir Ken Robinson)不虧被譽為「世界的教育部長」。

最後,羅賓森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 的偉大名言

告訴了大家很重要的觀念:

“世界上有三種人: 

第一種人不知不覺 --他們不想改變、不願改變、 更阻礙改變 

第二種人後知後覺 --他們知道必須改變,並樂觀其成 

第三種人知覺而動 --他們造成改變      ”

你是哪一種人呢?



今天的重點,終於要開始了。
Sir Ken Robinson 的影片看完之後, 我開始深深思索著,現今教育的問題。


從小時候開始,我一直被灌輸著分數很重要的觀念,(當然畢竟身在一個台灣的傳統家庭中)
然後因為乖巧,也不敢反抗,於是一直都乖乖的念著書。
小學-輕而易舉的就拿到了前三名(畢竟只要一直乖乖的死背,很輕易地拿高分)
直到上了國中,數學跟理化成了我的致命傷。

雖然我還是被分發到了資優班去,但是這兩個科目的巨大弱點,總是令我在班級的排名末半端掙扎.....

我很努力,也認為一定是我努力的不夠多,花了更多時間去處理這兩個科目,
意外的卻因為這樣讓我的強科,在分數上被削弱了一些力道。

我後來一直在思考,我為什麼要這樣?

分數的確全部都平均了,每當平均了,排名就會往前,但是我真心不愛數學,真的很痛苦。


IMG_1221  


後來我很叛逆的整個放棄了數學,改成把握我的強項。
雖然因為這個舉動....我直到國中畢業前都在資優班裡比賽吊車尾,但是真的內心無比清爽啊!

教育為什麼一定要用排名來看一個小孩的程度?

在資優班裡,一天的考試可以多達四次-五次(大考+小考)
我非常叛逆的-到後來全部放棄猜答案,兩堂課同時寫三張考卷的事情也常常發生,目的是什麼?

到了第一次基測,我仍然成功達陣,考上了心目中理想的公立學校。
我超級滿足,根本就不打算考第二次基測。
(根據統計機率-除非你第一次基測是因為身體不適考差,否則第二次基測基本上都比第一次時成績還要低)

有一天,老師就在教室裡詢問 :"誰不考第二次,舉個手?"
我舉手。

老師錯愕

“不考的人站起來。”


我站了起來。

那時才發現,

不考的人,竟然只有我,跟寥寥無幾的放牛班學生(三年完全放棄學習)。


因為只有我是資優班的學生(我是另外因為成績好被抓去偶爾資優班上課的學生)
我開始被約談,說服考第二次。
我那時起,深刻的開始認為: 分數到底憑什麼可以主宰這一切?




故事回到大學畢業的最後一堂課,老師在課堂上放完了 羅賓森 的影片之後。

他說了一句話 : "希望你們為人父母之後,能夠擁有正確的觀念。 "

這點出很重要的一點-我們想要改變這個環境,這個架構,我們更應該從自身改變開始。

如果你覺得打小孩不對,到了該溝通的時候還是選擇打小孩,只會淪為空口說白話,不會有任何進步。
如果你覺得重男輕女的觀念不對,結婚時就不要非得要有兒子,男女生都很棒。

每一個人基本上都知道觀念的對錯,但是等到自己真的遇到之後...
你真的會這樣子做嗎?


我們可以展開一場緩慢的...但是巨大、有力量的寧靜革命。
來這一場徹底的改變

先從自身開始...慢慢的曠散到身邊的人,最後一點一滴的把你認為對的事情散發出去。

上一代,也許來不及,但是我們可以帶給我們的下一代什麼?


從我們自己開始吧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李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